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媒体关注

【苏州日报】《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实施一年来,垃圾减量阶段性目标达成

来源: 苏州市城市管理局 发布日期: 2021-06-01 09:27 访问量:字体:

《苏州日报》2021年06月01日  A01版

今天(6月1日),《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实施满一年。

据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统计,截至目前,全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“三定一督”模式实现全覆盖;市民分类参与率超过90%;《条例》施行以来,其他垃圾量实现负增长,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厨余垃圾量上升趋势明显;在住建部对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中,苏州市工作稳居地级市第一、重点城市排名第一档。

一年间,垃圾分类的推进,为城市环境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和“美丽苏州”建设做了“加法”。“新风尚”深入人心,苏州垃圾治理正迎来新的开始。

养成新的生活习惯

发现文明“潮态度”

过去一年间,在一次次参观“三定一督”试点小区、共赴垃圾重生探秘之旅后,家住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富康新村的居民老倪从一个觉得“不愿分类,不支持家门口建清洁屋”的“强硬派”,变成了自觉带动全家一起分类的“时髦人”,每餐尽量“光盘”,垃圾不分类不出家门成为不成文的“家规”。

每天早晨上学路上去小区垃圾分类清洁屋“打卡”,投放分好类的垃圾,成了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学生张承佑雷打不动的日常“仪式”。他手里的垃圾分类投放集章卡集满一定分值,就能换文具了,每天打着卡,不仅自己养成了分类习惯,还会认真督促家人。

从去年开始,姑苏区彩香二村南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毛夏娥经过培训成为“专业人士”,过上了每天早晚准时到覆盖小区2460户居民家庭的生活垃圾定点收集房上岗的忙碌生活。虽然累,却很有成就感:“大伙儿除了不再随时能扔垃圾,原来一股脑打包的垃圾,现在也得动动脑筋分门别类,不然送到我这里过不了关”。看着越来越多居民把新时尚落实为好习惯,对毛夏娥来说,是尊重与支持,也是让她做好这份工作的动力。

在姑苏区苏锦街道、平江街道等负责垃圾分类日常宣传、检查督导的胡建荣全家都成了活跃在垃圾分类“时尚圈”的达人,他们在家摆开了垃圾分类的“实验场”,上至老母亲、下至小娃娃,不约而同地被“裹”了进来;督导进社区,他每天拿着喇叭骑着车到处兜转吆喝;送课进单位,常是母子兵、夫妻档联手上阵。

在苏州工业园区翰林缘小区,住户唐慧定期会和其他邻居去共同打理的小花园,大家集中丢弃的厨余垃圾被制作成有机肥原料,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取肥给自己承包的小花圃施肥,大家也会互相提醒,要正确分类、源头减量。

在美国生活了7年的海归黄玮婷迅速适应了苏式垃圾分类法,在她看来,以前在国外每周只有两天垃圾清运车上门,如今生活垃圾“日产日清”,已经方便得多了;不仅在家,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办公场所,分类设施和分类引导随处可见,由此带来的规范整洁,让文明新风扑面而来……

走过四季,苏州垃圾分类迎来“周岁”。这件“关键小事”正在一点点改变着每个苏州人的生活,在日复一日的习惯养成中,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已经开启。

算算分类“一笔账”

做好治理“加减法”

垃圾分类的推进成效,从苏州市城市管理部门的“一笔账”中可见一斑。

在“党建引领、政府推动、部门联动、全面发动、全民互动”这“一领四动”的推动下,目前,全市4882个小区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定点、定时、定人督导投放的“三定一督”模式。一年间,所有小区全部完成了“撤桶并点”,超过10万个投放垃圾的零散点位被取消,1.37万个整洁规范、设施齐全、配有专门督导员的清洁屋亮相小区,居民源头分类的准确率每天在做“加法”。

此外,市级党政机关、省直机关、在苏大专院校垃圾分类督导评价优秀率均达到100%;全市938个行政村普遍开展垃圾分类,实现了同城同步同发展。“经得起看、经得起闻、经得起问、经得起查”是评判分类是否到位的“合格线”。

对于表现跟不上趟的公共机构、企事业单位、居民小区,以法促分发挥了作用。《条例》实施以来,全市共出动执法力量约27.07万人次,教育劝阻违反垃圾分类行为约26.05万起,发出整改通知超10.09万份,行政处罚近7.2万起,纠偏、警示成效明显。

为确保“源头分得好,中间运得清,终端处得了”,一年来,生活垃圾在收运和处置能力建设上都在做“加法”。全市配置的8421辆收运车辆按照收运垃圾种类不同,以“不同人员、不同车辆、不同要求、不同去向”模式完成清运,依托“易丢丢”等互联网+垃圾分类平台应用,全市建立起18支收运队伍。

进入处置终端,全市7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同步运行,每天承担着14300吨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。9座厨余(餐厨)垃圾大型集中处理设施、245座小型分散式处理设施,每天协同处置4905吨厨余(餐厨)垃圾;12处可回收物大型分拣中心,也实现了大批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。

“一年来,全市平均日收运处置厨余(餐厨)垃圾3624.2吨、有害垃圾1.31吨、可回收物662.6吨、其他垃圾14133吨。其中,‘三定一督’小区日均厨余垃圾分出率已增加到40.9%,成效好的小区达到50%,‘三增一减’趋势日趋明显,其他垃圾负增长率为6.4%,垃圾减量阶段性‘小目标’达成。”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工作人员干磊说。

一场城市治理的大练兵

立足新起点迎接新挑战

一路参与垃圾分类在苏城“落地”推进、攻坚克难、掀起热潮、成为“文明风尚”的全过程,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、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专职副主任陆继军深有感触地说:“做好全市垃圾分类的‘加减法’,是对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一场练兵。”

在垃圾分类治理推动城市环境面貌提升的过程中,政府、企业、街道、社区等之间的协同联动,也因为垃圾分类的推行产生了“1+1>2”的效果。

通过“大平台”高位协调,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环节进一步打通。《条例》出台后,苏州市政府制定了行动方案,成立了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“双组长”领导小组,实现了三级人大联动专项督查,市纪委监委跟进监督。各级专班也随即建立,全市107个街道(乡镇),4882个小区、938个行政村所在基层党组织,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,解决疑难杂症的同时,让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
社区里,小区门、楼道门、电梯门、家门、心门这“五重门”依次被叩开。派出跑楼天团、党员管家团、智囊小分队,设立红灰榜、居民绿色档案……街道、社区、物业、业委会用这些新招规范着大伙儿的行为。“志愿红+督导绿+城管蓝”的“三基色”法则,将服务下沉到社会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构建了全社会共谋共治、协同引领新时尚的新格局,折射出了“文明之光”。

法治有力度,人治有温度。比如,在前期“三定一督”小区建设过程中,各小区实际情况不同、居民观念和意见不一,清洁屋“邻避效应”常见。为此,常熟市、姑苏区、相城区、苏州工业园区等不少区域推行“一地一策”“一小区一模式”,在设备挑选方面“丰俭由人”,按需调整清洁屋开放时间段,打造“流动式归集点”,配备洗手设施、破袋装置、除臭装置“三件套”。总之,在“便于投放、利于收运、益于环境”的总体要求下灵活变通、因地制宜。让大家从吐槽到认可,最终形成习惯,心甘情愿作出改变。

“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”,这一年间,全市具有垃圾分类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、单位均出台了相关行业标准、措施,并组织实施。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、推动机关单位分类实施、构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、推动源头减量工作等方面形成了“头雁效应”。苏州市委党校将垃圾分类全面引入各级干部培训课程;市文广旅局与市城管局联合开出了首批“苏州市旅游业不主动提供的一次性日用品目录”,组织全市星级酒店集中学习、互相检查、互相监督落实;市商务局联合商业联合会、百货行业协会、连锁经营商会面向全市大型商超分批开展培训。目前,全市大型商超不同场所全面做好垃圾分类。市机关事务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卫健委等部门开展行业督查评价,力促党政机关、学校、医院等开展分类工作等。分阶段设计制作的幼儿版、小学版、中学版垃圾分类教材,已在全市学校广泛使用。

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。《条例》实施一周年,不是垃圾分类的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”陆继军表示,打好苏州垃圾分类工作持久战,全市还需持续夯实理解力、“基层力”、工作合力、宣教力这“四个力”。

未来,加强科学管理、形成长效机制、推动习惯养成仍然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关键,苏州的生活垃圾治理“补短板、堵漏洞、防松懈”久久为功,通过推行小区评“星级”执行奖惩制、将区域评价向街道延伸、因地制宜调整投放时间、创新应用“互联网+”收运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体系等措施,多元共治提升苏州生活垃圾治理的可持续能力。

相关稿件